联系方式

地址:浙江省东阳市南马镇花园村花园大厦    邮编:322121

传真:0579—86270288

当前位置:首页>文章中心>花园新闻>浙报领导记者回忆采访花园村的点滴 述说“村城花园”的发展密码

浙报领导记者回忆采访花园村的点滴 述说“村城花园”的发展密码

发布时间:2025-10-21 点击数:38

浙报领导记者回忆采访花园村的点滴

述说“村城花园”的发展密码

前不久,《浙里花园》新书首发暨《浙江日报》与花园村四十年成果展系列活动中,一场承载着四十年情谊与时代印记的对话,在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编辑李杲以及其他六位采访过花园村的记者代表间展开,他们共忆采访细节、畅谈花园故事、重温彼此情谊,带着时光的重量,串联起转型轨迹,让“村域小城市”的发展密码在交流中愈发清晰。

“花园村无区位优势、无资源禀赋,却能保持四十多年成功发展,实现从穷到富、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村到城的华丽转型,关键在三点:一是花园人务实团结,不同发展阶段从实际问题入手推动发展;二是花园人心怀梦想,花园领头人邵钦祥早年描绘的蓝图如今远超预期;三是花园人不懈奋斗,克服诸多困难才取得如今成就。”李杲的记忆,始于1995年一次3个多小时车程的采访,他在探讨花园村为什么能从贫穷落后的小山村演变为全国首个“村域小城市”以及全国领先的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典范时这样直言。

浙报集团金华分社原社长徐晓恩在金华工作了近30年,到花园村的次数不下50次,或深入采访,或参加活动,见证了花园村两次“一村并九村”以及各项事业的高质量发展。“2003年,我就和报社年轻记者王纲在花园村蹲点采访一周,采写的《花园村人的幸福生活》登上头版头条,还获评报社一等好稿。”徐晓恩既是见证者也是记录者,他深情地回忆道,当时自己主动把花园村设为基层联系点,就是想一直跟踪它的成长。

“每一张照片都是花园村变化的注脚”。作为《浙江日报》首批进入花园村采访的摄影记者,叶寒青把他和花园村的故事娓娓道来: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最早到花园村,拍摄了一组关于村里建起老年活动室以及农户住进农民新村的图片新闻,反映的是“全国模范村”——花园村的风貌;再到2013年,和数十名浙报集团签约摄影师一起,走进花园村拍了三天,涉及村庄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点点滴滴,最终呈现了摄影版面报道;去年夏天,又一次走进花园村,感受人气爆棚的吉祥湖以及现代化气息浓厚的村城。

“回顾采写的稿子,有两件事情让我印象深刻。一是稿子里写了较大篇幅关于花园人幸福生活的细节;二是稿子的三个小标题,改得非常直白,让人过目不忘。花园村就是松弛感和成就感拉满的地方。”浙江省国际传播中心主任蒋蕴说,如今,外国人很想了解中国农村里的老百姓是怎么生活的?他们的居住环境、社会保障和就业创业是怎么样的?“其实,外国人想了解农村的每一个问题,在花园村里都能找到最好的答案。希望在接下去的40年里,花园村的故事能继续走向海外,让更多的人知道。”

浙报集团全媒体经济新闻部副主任王世琪入行8年,到花园村采访了3次,参与采写了《“村”变“城”,浙江迈出第一步》《花园村,“村”变“城”》《我的花园我的家》《花园村的“新烦恼”》等稿件。作为浙江省首个报道花园村“村域小城市”试点的记者,王世琪表示,自己在采访过程中总结出三个核心感想:花园村的“村”变“城”,是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具象表达:“先富带后富”的实践,探索出区域协同发展路径;而党建统领与精神共富齐头并进,正是其持续发展的内核动力。

今年年初,浙报集团全媒体经济新闻部主任助理金梁接过前辈和同事们的交接棒,带着“花园村现在发生了一些什么样的变化?”“在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背景之下,花园村正在干什么?”“在强城兴村融合的文章中,花园村怎么交出自己的答卷?”三个问题走进花园村。在深度采访之后,金梁把花园村给他留下的印象写在了稿子结尾:“在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中,花园村或许只是盆景,但它的成功经验却是一颗种子,为更多乡村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发展模式,也将由此孕育出更多‘花园’。”

“一家省委机关报40年持续关注一个基层农村的社会发展、文明进步、时代变迁等,,这在全国新闻史上都罕见。”在东阳市委宣传部原副部长、《东阳日报》原总编辑赵志强看来,花园村的成就,离不开好的带头人、坚强的党员干部队伍,更离不开所有花园人的奋斗。而《浙江日报》与花园村的四十年同行,本身就是一段“新闻与时代同频”的佳话,期待这样的佳话能够一直传承下去。

现场,与会人员捧着《浙里花园》翻看,有人对着封面拍照,有人在笔记本上记录新的花园素材——这些细微的动作,恰是四十年情谊最生动的具象表达。这本书不仅凝萃了花园村的发展成果,更记录了媒体人对乡村振兴的持续关注与深度思考,也为未来更多“花园故事”的书写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