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4版:艺苑
3  
捕“灯笼”
赶集
夏雨初歇生凉意
彩色七月
心植莲花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中国花园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4年7月11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捕“灯笼”
2024-07-11

    “灯笼”者,晚上野外萤火虫也。

    岁月荏苒,已许久没仔细零距离观察萤火虫了,它的样子在我的脑海里似乎显得有些模糊。但它腹部末端这盏灯,永远亮在我的眼前。

    萤火虫是自然界极少会发光的动物,就像海岸边的“蓝眼泪”,如果缺乏无污染的青山绿水,很少能遇见。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雨打灯难灭,风吹色更明;若飞天上去,定作月边星。”萤火虫是少数能够激发古人诗情逸兴的昆虫之一。

    夏日之夜,是乘凉的好季节。院子里,当我们听大人们聊天时,只见萤火虫在周边忽起忽落,像近处眼前的流星,在我们够得着的地方飞来飞去。

    于是小伙伴们就忙起来了,进家门拿来一只瓶子,有用过的墨水瓶、有透明的空酒瓶,反正当萤火虫放进去后,在瓶外能看到光亮。

    萤火虫一般停在草叶、草杆上,我们拨开草丛去抓它时,它反应不怎么灵敏,所以捉起来还比较容易。但捉时,两个手指用力不要太猛,否则萤火虫会当场被捏死,因为它的体质柔软、很脆弱。

    有的萤火虫见我们去捉它,也会逃,于是它逃到哪里,我们就奔到哪里。捉着捉着,就从家门口跑到了池塘沿、溪坑旁、田埂边。有些萤火虫落在水面上,一刹那,就形成烛光效应、银河效果。

    没多少时间,瓶子里已是“小灯笼”一串,忽闪忽闪,就如人工操纵的微型冷光灯。小伙伴们把瓶子凑在一起,给大人看,比谁的灯最亮。

    说实话,那个时候,生态环保意识几乎为零,对小生灵的呵护意识几乎空白。

    萤火虫俗称火萤头。别看这类虫个体小,似乎弱不禁风,但它却是小型蜗牛、蛞蝓、蚯蚓乃至水边贝螺的天敌。

    捕食时,萤火虫爬上蜗牛的贝壳,用足抓牢并注入麻醉液,使蜗牛失去知觉,然后分泌消化液将其肉质分解成流状肉糜,吸入体内。

    吃完后,有些萤火虫用尾足粘净身体。一次取食可以维持几天甚至一个月不进食仍能存活。大多数萤火虫成虫在自然条件下仅食用露水、植物分泌物、花粉、花蜜等液体,或利用幼虫期贮藏的脂肪 。水栖萤火虫幼虫则在水中捕食。

    萤火虫为完全变态昆虫,其生活史经历卵、幼虫、蛹及成虫四个阶段。幼虫从卵孵化至蛹需蜕皮六次,蛹期因种类不同可达四十多天。成虫在野外寿命一般为3至7天,但也可能长达20至30天。

    据科学观察,萤火虫的卵、幼虫和蛹均会发光,大部分成虫都是发光的,只有极少数成虫不会发光。

    萤火虫的发光器,从外表看只是一层银灰色的透明薄膜,这层薄膜中含有大量的荧光色素;荧火虫在脑神经系统的支配下,通过调节呼吸节律,控制氧气供应,便形成时明时暗的“闪光”。根据萤火虫的发光原理,科学家发明灯具,有的机理应用于医学治疗。

    全世界已识别2000多种萤火虫,中国已知的萤火虫种类超过100种。在世界各地,有的地方利用本区域优良自然环境产生的萤火虫景观,开发夜间游览景区,可惜持续时间长的甚少;因为人一多,环境容易破坏,遭遇光污染,萤火虫也不愿意提着“灯笼”出来了。

    这一盏盏自然小“灯笼”,对环境异常敏感,不轻易亮相,很少与人类热络。因此,我等少时夏夜的“灯笼”经历,显得异常珍贵。

    让我们拥有更多的绿水青山,孕育出足够神奇的自然萤光世界。

    (林上军)

    幸福驿站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花园新闻 艺苑 00004 捕“灯笼” 2024-7-1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