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认为维生素D可提高免疫力抵抗新冠肺炎
当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蔓延迅速,全国各省市均启动了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机制,而不断升高的确诊病例数字依然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据2019年12月国际免疫药理学杂志(Int Immunopharmacol)发布的一项研究报告指出,维生素D可能对肺部RNA病毒感染具有治疗作用,而此次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恰恰就是RNA病毒。
据专家介绍,在这场肺炎疫情阻击战中,人们要做好少出门、勤洗手、戴口罩等防护措施的同时,还得进一步提高自身免疫力。因为,目前仍然还没有特效药治愈新冠肺炎,而从确诊病例治疗情况来看,自身免疫力的高低直接影响感染几率与治疗效果。
维生素D是对抗细菌病毒的生力军
长期以来,维生素D只被当作一种与骨骼健康有关的“维他命”。人们最早应用维生素D的免疫调节功能是在上世纪初,当时太阳光照射、口服鱼肝油已用来辅助抗结核治疗。后来,有研究证实了维生素D对人体免疫力及抗感染能力的重要性,2006年全球顶级医学杂志《Nature》上发表了一篇文章认为维生素D可用于控制感染,同年,《Science》上一篇文章阐述了维生素D增强机体抵抗力、控制感染的研究成果,2008年,《TIME》周刊将“维生素D对健康的贡献”列为年度医学界的十大发现之一。
可以说,近年来有关维生素D对骨代谢以外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如抗微生物(细菌、病毒)、调节免疫、自身免疫病、糖尿病、高血压以及与恶性肿瘤等相关研究的报道越来越多。近日,就有专家学者提出,对于抗击和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要积极补充维生素D,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增强机体抗病能力,在未出现特异性疫苗和有效抗病毒药物前,乃至预防未来可能发生的其他病毒感染,也许是十分重要的选择。已有研究证明,维持血液维生素D水平高于95nmol/l可以使急性病毒性呼吸道感染发病率降低2倍。通过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的基础研究,科学家们也掌握了维生素D对抗细菌病毒、提高身体抵抗力的证据。
首先,病毒(如流感病毒、冠状病毒或来自动物的病毒)表面都有一层包膜,所谓包膜其实就是病毒的保护伞,企图帮助病毒躲过人体的防御系统进入人体细胞。当有外界病毒或细菌侵入时,维生素D能够动员人体细胞分泌一种“抗微生物肽”(英文名称cathelicidin)的物质,这种物质具有类似广谱抗生素的作用,能够摧毁病毒的包膜,从而破坏病毒,起到抗病毒作用。就在2019年12月,国际免疫药理学杂志(Int Immunopharmacol)发布的一项研究表明,这种抗微生物肽可能对肺部RNA病毒感染具有治疗作用,而此次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恰恰就是RNA病毒。
其次,人体内很多细胞因子具有抗炎作用,而维生素D则可以使这些细胞因子水平提高,从而进一步增强人体抗病能力。与此同时,维生素D具有调节免疫功能作用,不管免疫系统对外界反应低迷或者反应过度,维生素D都可以通过相应的途径进行调节,保持人体处于平衡状态。有理由相信,在这场抗击新冠病毒肺炎的战斗中,如果能够充分认识维生素D的作用,可能对增强高危人群抵抗力、降低感染率、致死率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据报道,中国医学科学院系统医学研究中心苏州系统医学研究所(简称“系统所”)发表了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等机构共同完成的一项研究成果。研究人员发现,蛋白质胆固醇-25-羟化酶(CH25H)及其酶促反应产物25-羟基胆固醇(25HC)对寨卡病毒感染所致疾病具有明确的保护效果,并有望用于抑制埃博拉病毒、艾滋病病毒等,该成果已被国际知名期刊《免疫》(Immunity)杂志登载。
胆固醇-25-羟化酶是一种干扰素刺激基因,其基因表达产物可使胆固醇被氧化而生成25-羟基胆固醇。通过实验,研究人员发现25-羟基胆固醇可以直接阻断病毒进入细胞的过程,对包括寨卡病毒在内的多种虫媒黄病毒具有广谱抗病毒活性。研究人员利用寨卡病毒感染的小鼠模型和恒河猴动物模型,发现25-羟基胆固醇治疗可显著抑制病毒在体内的复制,并能够有效阻止小头症的发生。
中国医学科学院系统医学研究中心主任程根宏教授表示,25-羟基胆固醇为目前发现的第一个能在猴体中抑制寨卡病毒复制的小分子,也是第一个能在小鼠中防止寨卡病毒感染引起的小头症的化合物。
“从理论上讲,作用于人体也同样有效。下一步我们将开始进行临床试验,验证25-羟基胆固醇对人体的有效性。”程根宏说,系统所接下来还将研究25-羟基胆固醇衍生物的抗病毒效果及寻找能更有效的能够抑制寨卡病毒感染的物质,彻底消除寨卡病毒对人类的威胁。
此外,基于25-羟基胆固醇的广谱抗病毒效果,中美科学家已通过实验证实25-羟基胆固醇能抑制埃博拉病毒、艾滋病病毒等。双方还将继续开展合作,将其“应用到新发突发病毒性传染病的防治中,为有效的防治病毒性传染病提供新的方案。”
亚洲人维生素D缺乏或不足已成事实
事实上,从非典到H1N1、H7N9再到目前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容易在亚洲爆发流行,而西方或白种人(包括在亚洲长期居住的西方人)感染率明显低于亚洲黄种人。除传染病公共卫生防控及种族等因素外,环境因素尤其个人生活方式,如长期室内学习或工作,缺乏户外活动,以及室外打太阳伞、涂防晒霜习惯、雾霾天气等影响,使我们人体和阳光亲密接触机会大大减少,绝大多数亚洲人维生素D缺乏或不足已成事实。
而国内有医院就结合患者病例,又通过更多临床病例的治疗和观察,认为维生素D在对抗病毒和细菌方面作用确切。通过检索国外最新研究成果发现,维生素D缺乏与各种病毒感染疾病中都有密切关系,如艾滋病毒、乙肝病毒、丙肝病毒、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登革热病毒等。
全球最大的维生素D3生产企业在中国
早在上世纪90年代,花园集团就与中国科学院联姻,并成功研发维生素D3。如今,花园集团旗下的浙江花园生物高科股份有限公司,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维生素D3生产企业。其维生素D3系列产品生产技术和生产工艺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和“中石化工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
据了解,花园生物公司核心产品有NF级胆固醇、维生素D3和25-羟基维生素D3等,其中NF级胆固醇(纯度95%以上的羊毛脂胆固醇)是生产维生素D3的主要原材料,而25-羟基维生素D3是维生素D3的活性代谢物,也是全活性维生素D3的前序产品。
按照“病毒表面都有一层包膜、帮助病毒躲过人体的防御系统进入人体细胞、维生素D能够动员人体细胞分泌一种可以摧毁病毒的包膜‘抗微生物肽’物质、从而破坏病毒”的理论,花园生物公司生产的维生素D3 25-羟基,可能可以直接阻断病毒进入人体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