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奉献公正公平公开 实现矛盾纠纷不出村不上交 ——中国农村发展和治理的“花园道路”
花园村地处浙江中部,隶属东阳市南马镇。原有农户183户,496人,面积0.99平方公里。经过2004年10月和2017年3月2次19个村合并后,村域面积达1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5万人(其中户籍人口1.4万人),流动人口超500万人,个私工商户3508家,2018年实现营业收入546亿元,村民人均年收入12.6万元,曾获得“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花园村始终坚持依法治村、民主管理不动摇,实现连续38年 “小事大事不出村,矛盾纠纷不上交,村民零上访”的新时代花园治理经验。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视察花园村时,称赞:“花园真好”。省委书记车俊曾批示指出:花园经验值得总结和在基层借鉴。省委副书记、省长袁家军在花园调研时说:花园村没有一个公务员、没有一个吃皇粮,治理的这么好,值得学习总结。
一、坚持“党建+乡村治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
一是优化基层党支部设置。花园村有党员563名,设1个党委、6个党支部。在并村过程中,花园村将新并入村的党员重新整合到现有支部并实行“以老带新、强弱联带”、“先进带后进、后进变后劲”,从而杜绝党组织内部的拉帮结派和徇私舞弊现象。
二是创新党组织活动方式。花园村建立村级党校,通过严格执行“三会一课”制度、推进“6+1”标准化建设、深化五星积分制度,建设党群服务中心、规范党建宣传栏、设立党员志愿服务站、建立党员联系群众制度等举措,夯实党建阵地建设,将党组织的服务管理职能延伸到社会治理的角角落落。
三是全力开展党员队伍建设。积极吸纳具备企业家精神、有战略眼光、有社会威望、有专业知识的党员进入支部班子,所有党员干部不拿村里一分钱,切实做到“奉献、公平、公正、公开”,“工作不计酬、选举不拉票”,实现决策科学、管理专业、服务周到、优势互补等社会治理效果的有机统一,形成“群贤治村”的社会治理格局。
二、坚持“互联网+乡村治理”,发挥现代治理手段的积极推动作用。
一是依托政务服务网搭建村级便民服务中心。花园村借力“最多跑一次”改革,以“办事一般不出村”为目标,将个体户营业执照办理、林产品开证、植物检疫证、身份证申领、户籍迁移等涉及群众最广、办理需求最大、呼声最强烈的事项纳入村级代办。目前村级代办事项共有164项,其中95%的事项实现“最多跑一次”,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二是依托平安信息系统搭建全科网格。花园村早在2011年建立平安建设信息系统,以专职网格员选用为切入点,进一步优化网格,实现治理的专业化、网格化。全村划分为19个网格,设2名全科网格指导员和19名专职网格员,并保证每个网格每年3万元的基数补助,同时按照网格人数给予一定的超量补助,流动人口补助按照每名流动人员每年5元的标准发放,明确网格员的职责,做到“村务民情无所不知,服务乡里无处不在”。
三是依托“雪亮工程”搭建公共视频监控网络和巡防网络。在充分整合现有视频监控资源的基础上,新建升级高清探头,统一连入全村公共视频监控系统,监控系统安装在村综合指挥室,安排专门人员坐岗值班,目前全村共建成视频探头3200余个,已经做到村里治安复杂区域、交通进出口及案件高发地段(部位)全覆盖,在监控全覆盖基础上,也实现应急力量的全覆盖,建立一支近300人的应急机动队伍,执行社会治安巡逻任务,并与指挥室进行实时连线,实现“人防上有全科网格,技术上有雪亮工程”,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的智能化、专业化水平。
三、坚持“制度+乡村治理”,发挥长效机制的固化治理作用。
做好自治、法治、德治的“三治融合”。
一是完善乡村自治制度。花园村修订完善《村规民约》等制度,并明确将村规民约执行情况作为先进文明户、五好家庭户、遵纪守法户等荣誉评定的依据,对于获评这些荣誉的农户,给予一定的奖励,形成“遵守村规民约光荣、违反村规民约可耻”的舆论导向;同时对村务实行“村民议事”制度,凡涉及村庄公共利益的重大决策事项、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困难问题,都由党组织牵头,组织群众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协商决定,听取各方诉求,提取最大公约数,最终达成共识,形成的统一意见则必须严格执行。
二是完善乡村法治制度。花园村建立制度化、规范化的社会治理体系和人民调解机制。联合南马法庭、东阳市司法局等部门建立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小组,下设治保委员会、人民调解委员会、外来人口工作领导小组,各小区同时建立调解小组,共同开展调解矛盾纠纷、处置突发事件等工作。花园村还借助花园集团的力量,制定矛盾纠纷从受理、调处到归档等一套规范程序,明确“小事不过夜,大事不过周”的矛盾纠纷调处工作原则,即一般小事由专职网格员当场调解;普通矛盾纠纷由各小区的调解小组当天调解;大的矛盾纠纷由人民调解委员会在三天内完成调解;最困难的问题事项由村两委会负责兜底调解,以此层层分解、层层负责、层层落实,确保矛盾纠纷在村内部及时有效化解。在具体矛盾调解中,花园村还建立“优先照顾机制”,即在同等情况下,党员干部和普通村民发生矛盾,优先照顾普通村民利益;村民和外来务工人员发生矛盾,优先照顾外来人员利益。同时《花园报》开辟普法动态、普法之声等法治专栏,结合微信公众平台的法治宣传板块,定期刊登案例说法,开辟法治广场和普法长廊,坚持每季度举办法律辅导课,邀请专家学者对党员、村民以及员工等普法教育。
三是完善乡村德治制度。花园村重点在发挥文化优势上下功夫,以文化推动乡村德治。积极推进文化阵地建设,在公园、广场、街道上设立道德宣传栏、标语牌,建成中国农村博物馆、花园剧院、花园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服务场所,组建包括民乐队、曲艺队等6支专业艺术团队在内的花园艺术团,定期以文艺演出的形式宣传与新时代相适应的道德标准,引导村民讲文明、树新风,强化了社会治理中德治的引领作用。
四、坚持“经济发展+乡村治理”,发挥经济对社会治理的促进作用。
一是扶持发展多种市场主体,形成多元化的社会治理主体。花园村重点围绕红木家具产业实现多元融合发展,集聚3508家个体工商户,吸引5万多名企业经营者、公司“白领”、南北商贩、外来务工者等不同类型的市场主体,为花园村社会治理培育多元化的参与主体,丰富花园村社会治理的内涵。
二是构建“一分五统六融合”体制,实现新村与旧村的融合。“一分”就是村企分开,在政治经济上相互独立,明确两者的产权和职责边界;“五统”即财务统一管理、干部统一使用、劳动力在同等条件下统一安排、福利统一政策发放、村庄统一规划与建设,保障资源整合与权利平等;“六融合”包括思想融合、班子融合、管理融合、资产融合、制度融合、目标融合,实现共建共治共享。
三是坚持开放平等原则,促进户籍人口与外来人口的融合。对于户籍人口,在全村建立医保、社保和养老等保障体系,村民享有建房补贴、老年人高龄补贴、村民看病自费部分村里支付一半、免费公交车、村民子女16年义务教育、55岁以上村民免费体检等31项福利;对于外来人口,鼓励本村将自有住房出租给外来人口,与他们共同居住、加快融合。村里投资兴建的剧院、图书馆、医院、学校以及免费公交车等公共设施服务,外来人员与村民享受同等待遇。
目前,花园村正在全办以赴创建省级特色小镇——红木家居小镇和开展浙江省乡村振兴综合(集成)改革试点村工作,及时掌控社情民意,维护社会稳定显得尤为重要。花园村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融合现代城市管理方式与传统乡村治理经验,不断创新新时代乡村社会治理的“花园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