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地址:浙江省东阳市南马镇花园村花园大厦    邮编:322121

传真:0579—86270288

当前位置:首页>文章中心>花园动态>一条璀璨夺目的“时光项链” 写在《浙江日报》与花园村四十年成果展之际

一条璀璨夺目的“时光项链” 写在《浙江日报》与花园村四十年成果展之际

发布时间:2025-10-11 点击数:49

一条璀璨夺目的“时光项链”

写在《浙江日报》与花园村四十年成果展之际

 

序言

时代春潮涌 沃野启新程

四十年风雨兼程,四十年见证相伴。

当改革开放的春雷唤醒神州大地,浙江以敢闯敢试、锐意进取的实践精神,在中国乡村发展史上描绘出浓墨重彩的画卷。在这场波澜壮阔的时代大潮中,东阳市花园村——这个曾经普通的浙中小村庄,凭借着坚定的信念、持续的创新和扎实的奋斗,逐步崛起为全国乡村振兴的先进标杆和共同富裕的典型代表。

回溯花园村的发展历程,不仅是一段村庄的变迁史,也是一部中国农村改革开放的微观史诗,更是“八八战略”在基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生动体现。

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农村迎来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面推行和乡镇企业的悄然兴起。当时的浙江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中央精神,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鼓励农村发展多种经营、重点培育社队企业,为农村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

正是在这样的时代机遇中,花园村以邵钦祥为代表的新一代农民,敏锐把握改革脉搏,从创办蜡烛小作坊起步,逐步建立起全村第一家正规企业——花园服装厂,正式开启了“以工哺农、以工强村、以工富农”的实践探索。

之后的四十年里,花园村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从工业起步、科技突围,到集团化运营、区域融合,再到治理创新、城乡共生,每一个阶段都呼应着国家战略和浙江实践。

90年代,当南方谈话释放出强大的思想动能,花园村率先整合村级企业成立集团公司,打破分散经营模式,实现资源集约和产业升级;进入新世纪,花园村积极响应“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通过“一村并九村”实现区域协同和共建共享,走出了一条“先富带后富、强村帮弱村”的融合振兴之路;党的十九大以来,花园村更以“村域小城市”培育试点为契机,探索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公共服务均衡覆盖、治理能力现代高效的乡村振兴新路径,成为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重要基层范例。

《浙江日报》关注花园村的四十年,是党组织坚强引领、党员冲锋在前的四十年,是群众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创新创业活力持续迸发的四十年,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不断转化为治理效能和发展成果的四十年。花园村——以实实在在的成就,印证了“农村不是命运的终点,而是梦想的起点”;用从贫困到富裕、从闭塞到开放、从传统到现代化的蜕变,诠释了中国乡村发展的无限可能。

今天,当我们回望这段历程,不仅是在回顾一个村庄的奋斗,更是在解读一个时代的精神;不仅是在总结一段历史,更是在展望一种未来。花园村的故事,是中国故事、浙江故事的重要一章,是她和她所代表的千千万万村庄一起,共同书写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层底色。

 

第一篇章

改革春雷动 工业兴村路

花园村,这个位于浙江中部的普通山村,在改革开放春潮涌动的历史时期,以大胆探索和真扎实干的精神,成为浙江农村工业化进程中的一个鲜明标志。

上世纪80年代初,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面推行和乡镇企业的兴起,为浙江农村商品经济蓬勃发展提供了土壤。在这个大背景下,1981年,以邵钦祥为代表的花园村新一代农民,从一家蜡烛作坊起步,继而建立起全村第一家正规企业——花园服装厂,正式开启了“以工哺农、以工强村、以工富农”的实践探索。

在整个80年代,花园村坚持以服装产业为龙头,逐步扩大生产规模、提升产品质量、拓宽销售市场。村民自带缝纫机进厂、利用祠堂民房作为生产场地的创业模式,不仅有效降低了初始投入,也快速吸纳了本村及周边大量劳动力,特别是为农村妇女提供了稳定的就业岗位,使她们成为发展乡村工业的重要力量。

与此同时,村党支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带头攻坚克难、服务集体,带领群众共同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推进旧村改造,兴建文化教育设施,村庄面貌和村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1991年,花园村就已经形成以服装生产为支柱、多业并举的产业格局,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精神文明建设和基层治理协同推进。

回顾19811991的这十年,花园村的发展是改革开放政策在浙江农村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生动体现,它不仅印证了“无工不富”的实践真知,更彰显了基层党组织和农民群众在时代大潮中的主体性和创造力。这一阶段的探索,为花园村后续迈向科技化、集团化、现代化发展积累了重要经验,为当时浙江乃至全国的农村改革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选择。

 

第二篇章

南方春潮涌 科技促腾飞

在实现初步工业化的基础上,花园村始终把握时代脉搏,坚定贯彻党的政策。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如春雷激荡,彻底打破了思想束缚,为推动经济体制改革注入强大动力。

浙江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省委、省政府出台一系列鼓励企业转型升级、发展规模经济的政策措施,广大农村呈现出“千军万马办企业、千方百计拓市场”的局面。

彼时的花园村,以邵钦祥为代表的带头人深刻领会精神,果断决策、乘势而上,于1991年整合46家户办、联办企业,成立金华市首家村级工业公司——花园工业公司,并于1993年进一步组建浙江省第一家集科、工、贸、农为一体的村级集团公司——浙江花园集团公司,标志着花园村正式从分散经营、粗放发展的初级阶段迈入集约化、规模化、综合化的新发展阶段,驶入了改革开放的“快车道”。

与此同时,花园村紧紧抓住科技这一“第一生产力”,在省委“科教兴省”战略指引下,大胆探索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新路。

1996年,花园集团与中国科学院联合投资研发维生素D3项目,不仅成功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填补了国内空白,更是中国乡村企业向高科技领域进军的一次标志性事件。这个项目的成功实施,不仅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更极大地提升了花园村的产业层次和技术能力,使其从传统的服装、建材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稳步迈向生物医药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了产业发展质的飞跃。

在高科技产业的牵引下,花园村的集体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村庄面貌发生深刻变化,村民生活品质显著提升,教育、医疗、养老等福利保障体系日益完善,信息化建设走在全省前列……一个文明、富裕、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崭露头角,赢得了“浙江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榜样”的高度赞誉。

纵观这一时期的花园村,以南方谈话精神为指引,以集团公司成立为引擎,以高科技产业突破为关键,成功实现了从“以工富农”到“以科技强村”的战略转型,探索出了一条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现代化之路,为浙江乃至全国广大农村地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通过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极具价值的“花园经验”和“花园样本”。

 

第三篇章

千万工程美 区域焕新容

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作出了实施“千万工程”的重大决策。提出后的第六天,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就来到花园村考察,高度评价花园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取得的各方面成就并称赞“花园真好”,要求先富起来的花园村做好带头示范,带动更多的村庄共同富裕。花园村积极响应战略号召,200410月,以“一村并九村”的行政村规模调整为契机,全面开启了从点上示范到区域联动的美丽乡村建设新阶段。

面对村庄合并后人口结构多元、资源禀赋不均、治理难度加大的现实挑战,村党委坚持以党建为统领、以统筹为方法、以融合为路径,打破原有行政村壁垒,提出“一分五统”理念,实现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福利一体化,走出了一条区域协同、共建共享的乡村振兴新路。

在产业发展方面,花园村在巩固原有工业基础上,大力推进产业多元化与融合化发展,积极培育乡村旅游、红木家具、商贸服务、现代农业等新业态,实现从单一工贸主体向三产联动、文旅融合的综合发展模式转型,为村民就业创业拓宽渠道搭建平台,为集体经济注入持续动能。

在推动“先富带后富、强村帮弱村”的实践中,花园村注重制度供给与利益协调,通过旧村改造、土地整合、资源共享等方式,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延伸覆盖至新并入片区,大幅改善原来落后村庄的人居环境和生活品质;同时建立健全普惠共享的福利体系,实行老年人生活补贴、教育奖学金、医疗报销、困难家庭帮扶等多重保障,真正让发展成果惠及每一位村民,有效促进心理融合与社会和谐。生态文明建设也同步得到提升,花园村以打造“村在景中、景在村中”的田园城市为目标,系统推进污水治理、垃圾处理、村道硬化、庭院美化等工程,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同共进。

这一时期的花园村,通过区域重组与融合发展的成功实践,生动地展现了在“千万工程”的推动下,浙江农村由局部美拓展至全域美、由外在美深化为内涵美、由物质富裕迈向乡风和谐的深刻变迁。

它不仅是“千万工程”从环境整治走向全域治理、从物质富裕升华至精神富足的鲜活样本,更是践行“先富带后富、强村帮弱村”共富使命的先锋典范,深刻体现了“八八战略”指引下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制度优势与实践活力。

 

第四篇章

治理创新路 城乡融合新

2017年,乘着党的十九大擘画新时代的浩荡东风,花园村迈入了自身发展史上的又一个关键转折点。这一年,不仅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标志。

在这一宏大时代背景下,浙江作为改革开放先行地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萌发地,正深入推进“八八战略”再深化、改革开放再出发,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花园村,也迎来了又一次规模空前的行政区划调整——周边9个村庄再次整体并入,实现了从“一村并九村”到再次“一村并九村”的跨越式发展。此次的合并,并非简单的规模扩张,而是花园村在新时代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战略选择。

面对更广阔的区域、更复杂的人口结构、更繁重的发展任务,花园村党委深刻领会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坚持以党建引领发展,以治理促进和谐,以产业带动共富,积极探索“以工强村、以商兴村、全面振兴、共同富裕”的城乡一体化新路径。

在治理机制上,花园村推行“一分五统”模式,有效破解“并村不并心”难题。同时,建立一支300余人的综合治理队伍,构建矛盾纠纷分级调处机制,实现“小事大事不出村、矛盾纠纷不上交”,40多年保持“选举不拉票、村民零上访”的纪录,成为新时代“枫桥经验”在乡村治理中的生动实践。

在经济发展上,花园村坚持以产业兴旺奠定治理根基。生物医药、红木家具、新型材料等支柱产业蓬勃发展,全村个体工商户超过3000家,形成了全民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动局面。同时,在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文化建设等方面全面对接城市标准,这里的村民享有31项福利政策,实现了“办事不出村、生活比城优”。

在文化引领与价值塑造上,花园村重视《村规民约》的现代转型与执行效力。以法治为基础、以德治为支撑、以自治为核心,构建了开放、融合、有序的乡村治理新格局。既保留了乡土温情又融入城市文明的治理模式,也让本地村民与外来人口和谐共处。

这个时期的花园村,不仅是浙江乡村振兴的缩影,更是中国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先锋代表。它用实际行动回应了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展现了在党的领导下,农村可以实现从治理模式到发展动能、从物质富裕到精神富有的全面跃升。花园村的实践表明,乡村振兴绝非简单地城市化复制,而是要走出一条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特色乡村发展之路。

 

第五篇章

树共富样板 铸花园梦想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也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在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节点上,花园村以敢为人先、勇立潮头的姿态,率先迈出“村域小城市”培育的探索步伐,开启更高质量农村现代化的新篇章。

这一年,浙江省委、省政府立足省情、放眼长远,将小城市培育试点从镇延伸至村,首次提出在历史名村、经济强村中择优开展“村域小城市”培育试点。

凭借扎实的产业基础、显著的人口集聚优势、广泛的全国影响力成功入选,花园村成为全国首个“村域小城市”。这,不仅是对花园村几十年如一日艰苦奋斗、创新发展的肯定,更是浙江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方面又一次领先探索。

花园村的探索,不仅是一个村庄的转型,更是中国农村在党的领导下实现全面振兴的生动缩影。从昔日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到如今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的“村域小城市”。花园村用几十年如一日的奋斗,书写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篇章,通过“先富带后富、强村帮弱村”的路径,两次实施“一村并九村”,带动周边18个村共同发展,实现了资源整合、规划统一、福利共享,走出一条以工强村、以商兴村、城乡融合的共同富裕之路。

花园村的实践充分证明,农村不仅可以实现现代化,更可以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浙江辨识度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它不仅是“千万工程”深化提升的典型代表,更是“共同富裕”理念在基层的鲜活诠释。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花园村以“村域小城市”的探索,为中国农村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经验,彰显了浙江“重要窗口”的使命担当与基层智慧。

 

结语

振兴路犹长 花园谱华章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关键之年。花园村,已然成为中国乡村振兴战略中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它用四十多年的实践雄辩地证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农村不仅能摆脱贫困、实现富裕,更能在现代化进程中迸发蓬勃生机,成为宜居宜业、和谐美丽的幸福家园。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花园村正以更加自信和坚定的步伐,朝着“农村城市、世界名村”的宏伟目标稳步迈进,也将继续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不断拓展“未来乡村”建设内涵,大力推进数字赋能、治理升级、产业融合与文化兴盛,努力打造共同富裕的示范高地。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更是乡村大有可为的时代。乡村振兴,是一场永不停步的接力;共同富裕,是一座始终指引前行的灯塔。

立足浙江,放眼全国,花园村的发展路径充分体现了“八八战略”的深远引领力。它不仅是浙江建设“重要窗口”的微观缩影,更是中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过程中的典型样本。在高质量发展中奋力推进共同富裕和现代化先行,花园村以其生动的实践诠释了“省域现代化先行”的基层范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提供浙江方案、贡献基层智慧。

踏上新的征程,花园村将持续发挥示范作用,不断强化党建统领,提升治理效能,加快绿色转型,增强文化软实力,进一步构建城乡融合、普惠共享、智慧绿色、和谐有序的新形态。它的发展证明,中国农村完全有能力在与城市的互动中共建共享、在融合中共赢共荣,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花园村,这片曾经普通的土地,如今正成为梦想接连实现的热土;它告诉我们,每一个村庄都可以成为复兴路上的星火,每一片田野都能孕育出现代化的春天。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浙江的农村也必将不断书写新的传奇,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源源不断的“浙”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