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股穷则思变的勇气
一股穷则思变的勇气
花园村已有690多年的历史,解放前是一个有名的穷山村。1978年,花园村年人均收入仅为87元。回想当年,“村名花园不长花,草棚泥房穷人家,种田交租难糊口,担盐捉鱼度生涯。”这是旧花园村的真实写照,花园村村民也在凄凉的民歌中倾诉了600多年。
“穷,是当初花园村最出名的。花园村民到哪里都被看不起,外面的姑娘不愿嫁到花园村,花园村的姑娘早早就做了外村人的童养媳,真是苦不堪言。”这是邵钦祥在介绍旧花园村时经常提起的。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690多年前,马太师后裔把“后花园”赠送给邵氏祖先,可这“后花园”却是11个不长茅草的小山头,在水缺地少的现实面前,邵氏600多年繁衍生息的夙愿被一直延续到了一穷二白的花园村。然而,这600年间,花园人无法改变他们的命运。常言道,时势造英雄。邵氏祖先怎么也不会想到,他们世代生存的贫瘠土地,会在一位名叫邵钦祥的邵氏子孙手中开始改变。
的确,那时的花园村很穷:村民吃水得要到邻村去挑,乡干部骑车进村摔断了腿,种不出庄稼就捉泥鳅谋生,买了辆拖拉机还得众人用肩膀扛进村……突遭断电的婚宴让邵钦祥刻骨铭心,同时也激发了他那种穷则思变的强烈欲望。从那以后,邵钦祥时常在寻求和探索花园村的发展之路。
改革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也吹进了花园村这个穷山村。“‘农’字不等于只抓粮食,‘村’字并不意味着圈定自己一辈子就刨这一片土地。”邵钦祥认为,花园村要致富必须摆脱传统观念,以工富农,以工强村。以工兴村,走工业化道路。1981年5月,邵钦祥筹集资金1500元办起了蜡烛作坊,从闪闪的烛光里他看到了花园村的希望。
那时,农村常停电,蜡烛家家必备。1981年5月,邵钦祥找到二哥邵钦培、老书记邵福星,三人各出资500元,砌溶蜡灶、购制烛机,蜡烛小作坊开张了。女人忙生产、男人忙推销,蜡烛生意红红火火。到年底,三人各分得500元红利。邵钦培说,“在那时,500元相当于一个正劳力几年收入。”随后的春节,花园村家家户户分到了“花园”牌红烛。看着摇曳的烛光,贫穷的花园人似乎看到了未来的光芒。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小小的红烛开辟了花园人穷则思变的新天地:1981年10月,邵钦祥他们又办起了花园村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家工厂——花园服装厂;1991年,邵钦祥联合46家户办、联办企业成立了金华市首家村级工业公司——花园工业公司;1993年,邵钦祥组建了浙江花园工贸集团公司,并于1995年被确认为首批国家级乡镇企业集团。
如今的花园集团是国家级企业集团,目前有50多家全资和控股公司,主要涉及生物与医药、新能源与新材料、军民融合与新动能、红木家具与木制品、新建材与建筑、文化旅游与教育卫生等六大产业,名列2020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第304位、浙商全国500强第68位、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第265位等,还荣膺中国大企业集团竞争力500强、中国企业自主创新TOP100强、中国民营企业服务业100强等权威榜单,曾荣获“全国新型城镇化突出贡献企业”、“全省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贡献奖”、“全省百家转型升级引领示范企业”等诸多荣誉。2020年,花园集团实现营业收入320亿元。
花园集团的快速发展,彻底改变了花园村贫穷落后的局面。经过40年的创业拼搏,花园村在邵钦祥的带领下实现了物质富裕和精神富有,成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排头兵。花园村倡导的“以工强村、以商兴村、全面小康、共同富裕”的花园之路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未完待续)